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juli的博客,心灵之旅,生活的感悟

心灵的独白,琐事的记忆,文字的留痕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。 好女人也是本书,而且是本无字的书,不同层次的人读起来有不同的含义。君子读来淡若水,小人读来行同色,智者读来成知交,慧者读来如品禅。

学习人类学的必要  

2009-07-05 06:09:18|  分类: 对话集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引用梁文道人类学的必要

       曾經有一段日子,我深深著迷於人類學,讀了一堆民族志,看了許多古靈精怪的儀式紀錄與習俗報導。我喜歡人類學不是出自獵奇的趣味,而是因為透過認識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,可以反過來發現自己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其實是多麼地特別,對其他文化來講又是多麼地奇異。換句話說,人類學不只幫助我們瞭解陌生人,還可以讓我們站遠一點,發現自己何嘗也不是一個陌生人。不只對他人而言是陌生的,我們也不完全認識自己。我們吃飯為什麼要用筷子?進屋為什麼要脫鞋?這一切看在許多外國人眼裏固然是奇特的,要我們自己解釋清楚恐怕也不容易。

       上年逝世於普林斯頓的克裏福·紀爾茲(CliffordGeertz)是我最崇敬的人類學家,一手開創了詮釋人類學這個流派,數十年來影響了整個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走向。最後一次看見他的文章,是在去年某期的《紐約書評》雜誌,他評論賈德·戴蒙(JaredDiamond)的暢銷名著《大崩壞》,依然不脫本色,強調文化的重要遠遠超出許多科學家的想像。《大崩壞》的主旨是每一個社會都有它崩潰的一天,這個崩潰可能是由天災引起,也可能是它的存活方式耗盡了它所需要的自然資源。總之,一個社會如果不能有效地及早地調整自己,就會因為適應不了環境的變化而衰敗。

       紀爾茲的評論很簡單,就是一個社會能不能配合環境的變化去調適自我,還得看它怎麼認知自然環境中的災害。比如說同樣是旱災,一個社會可能會覺得是族人犯罪冒犯了天意,一個社會可能會認為這是惡鬼作祟的結果,不同的社會因此有不同的方法去應對旱災。假如某個社會把旱災歸因於山神發怒,因此不敢再上山砍林,說不定就能因此保存水土,消災解難。為什麼簡單自然如旱災,大家的認知會有那麼大的分別呢?這就是文化在起作用了。

         而文化的作用,紀爾茲在其經典《文化的詮釋》(The Interpretation ofCultures)有個很直接的說法:“它把意義加諸於世界,使得世界可以被理解”。那麼文化又是什麼呢?“它是一套承襲而來的概念構成的系統,這個系統以象徵的形式表達出來。人類透過這套象徵系統可以溝通、保持和發展關於生命的態度與知識”。人類學家要做的就是去把不同文化的象徵系統解讀出來,使大家可以認識不同的文化。

       說易行難,今天的世界有多少問題源自於人類的互不理解呢?九·一一前後,紀爾茲發現在這個所謂文明衝突的時代,要以對話代替對抗,用同情深入的理解取代由無知而來的偏見,人類學家可說是責無旁貸。所以近年他很努力地想要探討眾多的族群怎樣可以在現代世界共存,可惜他的工作沒有完成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紀爾茲自己也明白,完全地理解異文化是不可能的。在《地方知識》(LocalKnowledge)這部論文集,紀爾茲坦白告訴我們人類學家沒有神奇的能力,不可能把自己完全變成某個部族的巫師,再回過頭來用很精確的語言去向自己的同族描述那個部族的世界觀。我們很難變成另一種人,然後再找出不同的人群有哪些共同的地方。事實上,紀爾茲根本懷疑任何超文化原則與普遍社會規律的存在。我們只能在異文化之間來回跳躍,既遠且近。但是,只要我們也學會用一種遙遠的距離和新鮮的眼光看自己,我們就會明白自己不是唯一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5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